台灣蛋白體學會創始於2003年。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惠鈞院士最初曾在台北舉辦了第一場會議,大約40多個創辦會員參與這個會議。這場會議最主要是向台灣科學領域倡導對於蛋白體學研究的關注及提升,同時對大學層次以上的學生創造蛋白體學基礎知識的教育建設。此場會議成功地獲得其他院士及教育部的回響,各大學陸續在校內開了許多和蛋白體學相關的課程,也有一群科學家因此著手發行了中文版的蛋白體學書籍。

2004年五月十五日,台灣蛋白體學會第一次主辦了2004第三屆國際蛋白體研討會 (IPC’03),為期三天的會議,此次會議也與第一屆蛋白體學研討會及第二屆亞太區HUPO共同舉行,並由台灣體學會和亞太區HUPO聯合主辦。

過去幾年,台灣蛋白體科學有相當快速的發展,全台16個大學、研究機構擁有豐富的蛋白體學研究設備及核心技術,例如二維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及利用質譜儀蛋白質身分鑑定等。台灣國家科學委員(NSC)的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NRPGM)為中央研究院提供了最先進的蛋白體學研究活動的設施與人力。一直以來,國家科學委員會是台灣科學研究最主要的資助者,而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自2001年開始成為了基因體醫學領域的研究資源分配的主要計畫來源。台灣另一個的蛋白體學研究設施是由位於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所資助,院內計畫主要是利用快速蛋白質分析設施對幹細胞分化及肝臟組織生長做研究。

2007年,有兩個主要的研討會是由台灣蛋白體學會所贊助,一個是在國立中興大學舉辦,主題為農業應用。國立中興大學自成立為一個農業大學迄今已有89年的歷史,也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教育機構。另一個則是年度的蛋白體研討會,此研討會在國立成功大學舉行。國立成功大學是南台灣最大的國立大學,教育部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使其在國內的研究地位也快速提升。2007蛋白體研討會在12月4號到6號舉辦,超過400位國內的人士參與,並邀請8位國外學者與會演講,他們受邀到台灣古都台南一同討論並提供蛋白體學的不同觀點,議題如質譜儀技術應用、蛋白體學資訊學、轉譯後修飾、醣蛋白體學、磷酸化蛋白體學、結構蛋白體學、生物標誌開發、臨床蛋白體學以及系統生物學等等。此次會議的與會人士數目以及會議主題的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反應著蛋白體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潛力,以及其對生物學、疾病研究、生物科技及農業的有著廣泛應用能力。

自2007年起,台灣蛋白體學會決定每年將會舉辦兩場科學性的研討會。當時的蛋白體學會會長陳水田先生將科學研討會、教育以及資金投資視為是台灣蛋白體學未來發展的關鍵。陳水田先生的領導協同學會裡所有人員專心致力於學會的發展讓台灣蛋白體漸趨成功。2008年,第一場研討會在花蓮慈濟大學舉行;另一場” 新領域-蛋白質轉譯後修飾”研討會則是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舉辦,同時由台日雙方科技交流計畫所贊助。

台灣蛋白體學會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有超過500位註冊會員加入,且每年會員人數也快數增加當中。台灣科學家發表蛋白體學相關的論文也與日俱增。2008年五月,一項針對發表在三個主要期刊-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and Proteomics (including Proteomics-Clinical Applications)的論文數目調查顯示有108篇是台灣科學家所發表的,越來越多台灣的科學家對蛋白體科學的發展相當樂觀。從2003年的一個小小的會議開始,台灣蛋白體學會持續地提升快速發展的蛋白體學技術以期能對台灣科學有更大的貢獻。

(文章出處:Liao, P.-C.*, Wang, A. H.-J., Chen, S.-T. (2008) Taiwan proteomics society: an organization affiliated with HUPO.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7, 1584-1585.)